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 上级媒体看宁晋

新闻中心NEWS

宁晋“垄上行”:走出一条土地托管、规模经营的新路

时间:2020-03-20 15:02:22来源:长城网

绿野春风起,耕田最当时。3月10日,垄上行小刘村科技示范园内,喷灌机‘吐’出的小水雾静静地滋润着麦苗,田野里春意浓浓。

  农歇间隙,忙活了一上午的老乡们站在田埂上,聊的起劲 。

  “今年光在‘垄上行’就挣了3万块吧?”“至少4万!”村民刘彦秋,不好意思地“纠正”村干部,常年在外务农被风吹皴的黑红脸颊显得更红了。

  “多亏有了‘垄上行’!如今我只管把庄稼‘侍弄好’好,不愁卖个好价钱。”村民耿苏生满怀笑意。

  “垄上行”全称“垄上行土地托管协会”,是宁晋县科协领办成立的新型农业互助合作平台。协会以“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协会”托管服务模式为核心,打造了以农业科技和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协会、村两委、村合作社、农户四位一体为基础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3月5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在宁晋县调研,详细了解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托管、科技服务和农资产品供应等情况,对这里“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协会”的“四位一体”生产经营模式表示肯定,指出要不断总结经验,巩固拓展成效,积极在全省探索推广。

  目前,垄上行土地托管协会覆盖全县16个乡镇、街道,在68个村托管13000余亩土地,其中,55个村通过领办合作社集体收入达到了50000元以上,带动群众增收8700余万元。

  “你去打工,我来种地”

冬小麦是夏粮的大头,也是一年里的头一季收获。当前,宁晋县白木村3000余亩小麦已开始返青起身,再过两个来月就要成熟了。

  10日下午,白木村一块麦田里,村民刘西尊正察看苗情。

  “这几天,地里的活儿主要就是浇好地,保好苗儿!”宁西尊告诉记者,自己种了半辈子田,怎么也没想到年龄大了,“种”田倒多了,还“种”的很轻松。

  2017年宁西尊把家里的地全托管给了“垄上行”,自己变成“上班一族”,白木村近500亩农田的耕、种、浇、药、收,都归他管。

  宁西尊所说的“全托管”是协会实行的土地托管形式之一,协会提供从种到收全程服务,会员每年分夏秋两次从协会领取每亩地1000元的收益金。另一种是半托管,协会提供机耕机播机收、化肥种子、打药浇水服务,会员按照实际需要像点菜一样自由选择,按低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支付服务费。

  宁西尊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自己种地,除去各种费用,每亩地每年收入大约1000元。实行土地全托后,‘甩开手’还可以收1000元钱,给协会浇地、打药,年收入至少也有五六千元。”

  “不管耕种不投入,拿着土地来入股,生产收益有保证,打工挣钱两不误。”为便于理解,宁晋县科协主席成智杰念起了自编的顺口溜。他向记者介绍,协会负责整合资源,村两委成立农民粮食种植合作社,村合作社自主经营,将农资、农机等生产投资交给服务中心,协会像淘宝平台一样协调服务组织开展生产服务。村合作社验收服务合格后,由协会向服务组织支付费用,农资、农机等农业服务公司,以服务成本做价入股合作社,参与分红。

  种地越来越省事儿

宁晋是河北省最大的产粮县,粮食产量常年保持在80万吨以上。但这里也是十分缺水的地区,过去“大水漫灌”的方式导致地下水位越来越低。

  “每到春灌,俺们附近几个村都要抢水浇地。赶上干旱的年景,机井里都没水可用,愁死人!”耿苏生是白木村人,家里有12亩地,每年春灌,他表示“很受伤”。

  不过今年耿苏生倒是过得清闲。问起原因,他笑了笑,“有人帮我干这个活了,干得比我还好!”

  只见他打开微信,一个名叫“垄上行生产服务队”的微信群里正聊得火热。他在群里打了几行字后,就等着他的“帮手”过来了。

  记者在微信群里看到:农机专家、种粮大户、农机合作社经营者……各个领域的“大拿”都是群里的成员。

  “一到农忙时节,会员们就会在群里发布供求信息,‘约’服务,即约即到。”耿苏生幽默地说,手机一刷不仅能约车,也能约农机和农技!

  成智杰介绍,为了保证土地托管质量,“垄上行”吸收农业科研院所、农机合作社、化肥种子农药经营企业、金融、保险以及粮食贸易、加工企业为团体会员,协会从这些参与粮食生产的组织中,选出信誉好、实力强的优秀服务主体,以公司的形式成立专业队伍,为村种粮合作社提供“耕、种、浇、药、收、存、销,全托半托任户挑”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耿苏生能够轻松“坐等”收成的秘诀便是是享受了 “垄上行”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去年,他将12亩地半托管给了白木村农民粮食种植合作社,而需要他动手的只剩一些田间管理的琐碎零活。

  “不光是省了事,更关键的是人家干活专业!”耿苏生说,因为从犁地、播种、浇水、施肥、打药都实现了机械化,田间管理还有专门技术服务站,种出来的庄稼,不仅不愁销路,卖得还比普通农户高几分钱。

  “种田高效益,让我觉得农业大有搞头,我也愿意尝试新的事物!” 

  种地更省事,也更高产

农业高质量发展也在于高科技含量和与技术创新。

  “现在种地早已不再是农民想种什么品种就种什么品种,也不再是农民想怎么种就怎么种。”成智杰说,要根据市场的需要来统一种植,土壤改良、喷药施肥、收割存储等各个环节,都按照严格的标准来执行。

  2018年,协会创建了350亩的垄上行白木科技示范园、300亩的垄上行小刘村科技示范园,将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科院的专家教授聘请过来,共同建设科技园区,示范新的技术、品种,进行农业科学试验,为协会推广新技术。

  “农业大学、农科院在我们的地里做实验,同时免费对我们进行技术支持,提供农药喷洒提醒、土壤成分分析等服务,帮助我们把地种得更好。”成智杰介绍说,由于积极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和优质高效农业,仅为加工企业提供稳定粮源这一项就每亩增收100元,托管的土地小麦单产量达到1100斤、玉米1300斤,分别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近100斤和200斤。

  产量与品质都上来了,“垄上行”有了更长远的考虑。

  “现在的市场竞争要求我们把品牌和质量都抓好, 粮食等农产品质量再高,初级产品还是卖不出好价钱。”成智杰说,下一步,协会将探索建立农产品转化加工产业链,让品牌化经营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也希望在年轻人中培育出更多专业的新型职业农民,让他们都有稳定的收入和较高的职业荣誉感,现代农业的未来归根到底在年轻人身上!”成智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