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村志记录家乡事 书香滋养少年心
时间:2025-04-10 11:43:51来源:宁晋报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在邢襄大地的宁晋县化作全民执笔的文化自觉。这座承载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上,364个村庄正以村志编修为载体,谱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丽史诗,让历史文脉在创造性转化中焕发新生。
全民执笔:让乡愁记忆跃然纸上
在贾家口镇黄儿营西村的村史馆内,前来参观的中学生们正用手机扫描展板上的二维码,一段关于村庄从盐碱地蜕变为“中国电缆第一村”的动画立刻跃然屏上。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勾勒出宁晋村志编修的独特图景。
自2021年启动全县村志编修工程以来,宁晋县以“村民写村志,村志写村民”为核心理念,构建起“县委统筹、政协牵头、专班推进、全民参与”的立体化机制。县财政每年投入超400万元专项资金,动员5900余名老干部、老教师、乡贤组成的志愿者编修队伍,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梳理村庄记忆。三年多时间,已完成出书91部,183部进入精修阶段,62部正在高效编写中,计划2026年实现全域村志出版。
童声续史:播撒文化自信的种子
“石姑义救七姓人,糖瓜甜透百年心……”在民乐园文化广场,凤城故事汇的志愿者打着快板传唱村志故事。这些由“凤城故事汇”志愿者改编的乡音俚语,让尘封的历史变得鲜活可触。而在金家庄小学的“糖瓜工坊”里,孩子们正用古法熬制糖浆,复刻村志中记载的百年非遗技艺。“原来我们村的名字里藏着900年的仁义传奇啊!”六年级学生张甜甜的一句话道出了宁晋“村志育人”工程的深意。
为了让文化传承浸润童心,宁晋县政协联合各部门打出组合拳:村史馆变身“时光课堂”,全县6座村史馆去年累计接待青少年学生10多万人次。乡土教材进校园,《宁晋村志故事集》正在被纳入校本课程,孩子们通过“村志小主编”活动,用稚嫩笔触续写家乡新篇;数字村志触手可及,13万多字手稿经志愿者孙洋洋团队的数字化,方言词典与AI识别软件并置案头,历史在“云端”焕发新生。
文脉生金:古老土地孕育新业态
文化自觉催生发展新动能。在延白村北宋曹皇后梳妆楼遗址旁,抢救性保护研学基地紧锣密鼓地进行。延白村主编赵世虎老师说:“村志里‘一梳定乾坤’的传说,将成为我们的文旅招牌!”这座沉浸式宋文化体验区建成后,对农民就业增收大有裨益。而在贾家口镇智能电缆产业园,“三间瓦房起家”的标语与全自动生产线形成鲜明对照——村志梳理的“作坊起步—集群发展—智造转型”脉络,为百亿级产业注入文化灵魂。
数据见证:文化赋能的澎湃力量。91部已出版村志中,68部催生特色产业,工笔画小镇、电缆文化园等,2024年仅文化产值就突破了2.68亿元;村志记载的27项非遗正在陆续“复活”,乔家寨牛皮鼓、西关饸饹面等非遗产品已经远销海外,老手艺变身“文化创汇品”。另外,孙村皮影、李史庄捏面人等也在准备申请中。
薪火相传:乡村振兴的未来答案
站在黄儿营村史馆的“三间瓦房起家”展板前,政协主席李风杰感慨道:“村志不仅是历史的备份,更是未来的种子。”当政协委员王慧每月驱车4000公里辗转于石家庄与宁晋之间,当孙洋洋在古籍扫描仪前校对方言词汇,当孩子们注视着西丁村三位为国捐躯烈士的名字时——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都在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接力。
如今,364部村志如同364颗文化火种,照亮宁晋乡村振兴的征途。在这里,历史与未来正在书写最温暖的对话:老一辈执笔守护根脉,新生代用心续写华章。正如宁晋县六中学生孟睿看到村志时说的:“我要把祖辈的犁痕,刻成我们拓荒的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