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0-04-26 已归档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归档内容列表>归档内容

7月28日,《河北日报》第5版刊发《范海增:“钻”出国际水平的“农民工”》对我晋县岩盐项目进行了报道

发布时间:2014-07-29 16:59:05归档人:admin

实施宁晋岩盐项目,为我省首次发现岩盐储量400多亿吨;实施晋南探采结合井项目,创下我省地热井项目孔径、孔深和单产最高纪录……

见识了“农民工”范海增的钻探技术,业内人士赞叹:“这是国际水平的技术。”

把每个地质孔都打成“甲级孔”

1985年就在施工一线从事地质钻探工作的范海增,已经在野外坚守了近30年。

“当钻工,他捡最脏最累最苦的活干。当技术员,他吃苦耐劳。当机长,他爱职工、钻效高、效益好。”同事们说,大伙都服范海增。

让大伙敬佩的不仅是他的苦干,还有勤学。“他经常虚心向同事们学习,向老勘探、老专家请教。”同事们说。为了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范海增自学了煤田地质勘查规范等专业书籍。

30年来,范海增负责施工的煤田地质孔,都是优质的甲级孔。2005年由他带领201钻机施工的晋南探采结合井项目,创造了我省地热项目的三个第一:孔径最大,346mm;终孔最深,孔深2650.96m;单个地热项目产值最高,创产值360多万元。

钻井队里建起实验室

泥浆被称为钻井工程的“血液”。能否配置出高质量的泥浆,直接关系到施工的质量。

在技术创新上,范海增研究撰写了《加强泥浆管理,成立泥浆实验室的可行性报告》,依此建立了泥浆实验室,调配出满足施工要求的泥浆。


范海增过硬的技术渐渐出了名,北京、东北等地的一些个人钻井队开始打他的主意。“经常有人打电话要我过去干,工资比现在至少高一倍。但我觉得二队培养了我,我离不开这儿。”

(编辑:李国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