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河北日报》第7版刊发《赵增林:乡亲们的文化带头人》
发布时间:2014-07-18 11:43:46归档人:admin
“你把桌子放到那边去……话筒声音调好了吗?一会儿就开始了……你这开场舞的衣服怎么还没换好呢,快点……”近日,记者到宁晋县苏家庄镇采访,刚走进英西特园林工程公司院门口,就听见院子里传来略显低沉却又铿锵有力的声音。只见院子里一位满头白发、个子不高的精瘦老人正在忙活着,他叫赵增林。
赵增林正在为即将开幕的第四届“新农民文英雅集”布置会场。他说,这是宁晋乃至周边几个县(市)农民们的一件文化大事,马虎不得。别看赵增林今年已经82岁了,可他干的事还多着呢。他组织成立了苏家庄镇农民京剧票友联谊会,会员已达百余人;他还与专业剧团联系,每年都把剧团请到乡亲们的家门口唱大戏;2011年在他的推动下,当地一些爱好文艺的农民成立了“文英雅集”协会,如今会员已经发展到近400人,艺术种类也由原来的书画、戏曲发展到如今的楹联、诗词、歌舞等。当地老百姓都称他是“乡亲们的文化带头人”。
赵增林1993年从县商业局退休,回到老家宁晋县苏家庄镇赵羊盃村。他从小喜好文艺,15岁时还专门学过几年京剧。参加工作后,这个爱好渐渐被遗忘了,直到退休又被重新唤醒,他开始走村串巷寻找“志同道合”的乡亲。赵增林说:“我试着招呼大家一起活动,没想到大家很给面子,就这样我们一起唱戏的事就算定下来了。”
“开始大家都没基础,赵增林就带着我们反复听,反复练,找老师讲,现在光拉二胡的就练出来好几个。”赵羊盃村村民赵军考跟着赵增林唱了十年戏,他说,要是没有赵增林的努力和带动,大家不可能有这么大的热情,“那时候赵增林为我们去石家庄、邢台等地找老师、置办行头,他自己找车,搭钱搭时间,有时候中午都顾不上吃饭。”
为了丰富当地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培养大家对艺术的兴趣,赵增林还与专业剧团联系,每到过年都把剧团请到村里唱大戏,一唱就是一星期。“现在正月里看大戏已经成了咱们当地农民的一个节目。”赵羊盃村村民赵广东说,“每年看戏的人都特别多,大广场站都站不下,房顶上都是人。”“今年唱戏结束的时候,大家都不愿意走,赵增林也特别高兴,他站到台上说,‘每年请戏班子都是各户摊钱,明年的三万块钱我出了,我请大家看戏。’”
好多人不明白,赵增林都这么大岁数了,还这么折腾为啥呀?每次听到这话,赵增林都会笑一笑:“为啥,我高兴,唱戏我就高兴,看着大家伙儿高兴我更高兴。”“赵增林绝对是个热心肠,爱张罗事,人也讲道理,他说话大家都服。”赵广东说,前些年有两户村民因为宅基地产生了纠纷,持续了近两年,谁劝都不管用,还差点动了手,“赵增林前前后后跑了不知多少趟,愣是把两家的矛盾给化解了。”
“我热心不假,可要是没有老伴儿的支持我也坚持不下来。”赵增林说,当时许诺请大家看戏的时候没跟家里商量,毕竟三万块钱不是个小数,没想到他回家跟老伴儿一说,老伴儿只说了一句“你高兴就好”。“我现在都想好了,等明年的戏唱完,我还要上台,当着乡亲们给我老伴儿鞠个躬,我谢谢她。”
慢慢地,十里八村来找赵增林唱戏的人越聚越多,甚至周边县市喜欢唱戏的农民也被吸引来了。后来赵增林干脆发起成立了苏家庄镇农民京剧票友联谊会,会员现在已经超过百人。随着名气的增大,写书法的、画画的,甚至跳舞扭秧歌的农民都来找赵增林,他就把群众的文化需求反映给了苏家庄镇政府,政府帮着大家找到了赞助企业,在2011年成立了“文英雅集”协会,如今会员已经发展到近400人。
采访结束的时候,赵增林紧紧握住记者的手说:“只要我身体还允许,我会一直带着大家把事做下去,过年你再来一趟,一定来看看我们农民的文化活动有多热闹。”
(编辑:李国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