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邢台日报》第2版刊发《一样“三夏”别样景 再现种田热》
发布时间:2014-06-16 16:50:00归档人:admin
正值“三夏”农忙时节,广袤的田野里到处呈现出一派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小麦收割、团队服务……一样的农村,不一样的“三夏”;一样的农村,不一样的农民。红红火火战“三夏”,今年“三夏”别样景。
千名党员 地头服务
在麦收现场,记者发现了一支特殊的服务队。这支由党员干部组成的助收服务队奔赴留守、孤寡老人家庭,义务帮助他们抢收小麦。
昨天上午,南和县贾宋镇张路村支书郭计朝带领6名党员干部来到村留守老人武铁生麦田里,仅仅一个小时,就全部颗粒归仓。武铁生高兴地说:“明天就打电话给在外打工的儿子说,有助收服务队帮忙,家里不用操心了。”
记者了解到,“三夏战役”打响以来,南和县各单位和各乡镇均成立党员服务队,重点帮助空巢家庭、孤寡家庭收麦。目前,1000多名党员干部已经为这些特殊家庭收麦13000多亩。
小麦地头卖 手机知天气
6月10日,记者行走在桥西区留客村田间地头,发现麦田边有许多小麦收购经纪人。收割机还在地里转圈,农户们已经与经纪人谈好了价格。收割一结束,就迅速装包过秤,直接把麦子装上经纪人的收购车。
刚刚拿到小麦钱的村民邵玉风,数着厚厚的一沓钞票,乐得合不拢嘴。她说,过去小麦收下来,经过几番晾晒,然后雇车去卖粮。现在收购人员就在地头等着,小麦可以当场定价出售,方便多了。
谈话间,村民武庆祥一条手机短信的提示音响起。“天气预报来了。”武庆祥说,“过去忙‘三夏’,不但要脱层皮,而且时刻担心老天爷‘变脸’。现在手机在农村普及了,俺也赶时髦订阅了手机天气预报。”
再现种田热
米素林 闫威选
“三夏”大忙时节,笔者深入田间地头,切身感受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
“ 清闲 ” 过三夏
在宁晋县凤凰镇亭子头村的一块麦田里,几台联合收割机正在作业,但看不到有多少人劳作。在北河庄镇高庄村西,几个在树荫下乘凉的村民说,现在收割不用镰、打麦不用场,机器一到,个把钟头就过完夏收。另一位村民搭腔道:“今年收麦不用着紧,村里有安排,到时候就会通知你。”恰在这时,村里的大喇叭响了:“村南道东有地的户做好准备,下午开始收割……”
再现种田热
前几年,宁晋县农村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经商,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一些农户只好把田地托给别人耕种。然而,今年麦收期间,笔者发现有许多以前在外打工的人又回来种地了。
宁晋西城区魏家庄村村民张志强给笔者算了一笔账:“过去粮食价格低,加上税费,一亩小麦、玉米,除去浇地、化肥、农药等费用,几乎没有赚头。如今国家对农民种粮还给补贴,再加上科技种田降低了成本,粮价又往高处走,每亩地种好了能赚1500多元。如果再搞点蔬菜大棚,或者种一些高效作物,就更有赚头了。”
收种一并清
在宁晋县换马店镇黄退一村麦田里,村民王玉生说:“现在收麦比往年轻松多了,全部采用大型联合收割机,麦秸经秸秆粉碎机处理可做饲料,也可还田,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唐邱乡郝庄村村民李青华在刚收割完毕的田地里紧接着播种上了玉米。“俺种的6亩优质小麦,不到一个小时就割完了。”他带有几分自豪地说:“这不,俺早就预定好了玉米播种机,连收带种一个上午就完成啦!”和李青华一样,农户在做好抢收小麦的同时也完成了夏种。
梯田用上收割机
本报讯(赵富兴 王永周)近日,临城县西部山区郝庄镇石窝铺村梯田状的山坡上有五六台小型收割机驰骋麦田。“往年这个时候我们都是人工在梯田小块地里收割小麦,又累又费功。用这种小型收割机,只需1个多小时,七八个小块地的小麦就收完了。”石窝铺村村民乔向阳高兴地说。
“小麦收割这套装备是可拆卸的,到麦收时,两三个小时就能组装好。除了改造小麦收割机外,拖拉机上还可以加上其他设备改造成小叉车或小铲车,这对于山区农民来说非常实用。”正在帮助农民组装新式小麦收割机的郝庄农校专家笑呵呵地说。
目前,该县西部山区近8万亩梯田小麦有70%采用了这种收割机进行收割。
连日来,全市农民抓住天气晴好的有利时机进行抢收、抢种,田间地头到处是“三夏”忙碌的火热场景,确保夏粮颗粒归仓。
(编辑:李国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