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邢台日报》头版刊发《宁纺:创新激发活力》
发布时间:2014-06-18 09:07:12归档人:admin
在纺织这个传统行业中,河北宁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依靠“创新”这一法宝不断发展壮大。他们平均不到三天就有一款新面料产品问世,几年来累计开发的面料产品已经超过千种。
这意味着什么?集团董事长苏瑞广说,这意味着宁纺的生命力不断增强。企业不创新,拿不出好的产品、新的产品,就会被淘汰。
依靠新产品避开同质化
曾有这样一个调查,说明了纺织行业的现状:因为面料积压严重, 一个中国人必须一年买55件衣服才能消化掉全部企业的产能。
产能严重过剩,是纺织行业一直面临的困境。如何让自家的面料在众多产品中“杀出一条血路”,成为纺织企业必须考虑的基本问题。宁纺集团也不例外。
对此,宁纺集团坚持一个理念:创新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以新产品研发为突破口,走出同质化竞争的“泥沼”。
每年,不论市场大形势如何,1500万元的研发费用是宁纺集团雷打不动的支出。他们由8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新产品开发队伍,瞄准行业高端指标和发展方向,加大对新材料、新工艺和印染后整理加工技术的攻关力度。开发的产品有消痒的、抗花粉的、耐静电的等多类附加功能。
“不倒绒”,是宁纺集团的一款新产品。新产品开发部经理冯继学介绍,常规灯芯绒面料有顺毛、倒毛,而不倒绒打破常规,经过处理让线条直直向上,没有顺倒之分。这种面料看起来清新艳丽、有精神,颇受市场欢迎,目前已卖出去七八十万米。
而与此同时,在我国南方某地区,积压的常规灯芯绒面料产品达到了1.7亿米,价值20多亿元。
今年3月份,宁纺集团研制出了一款新的面料产品——磁性面料。这是该企业新产品开发部历时两个月研发出来的。冯继学介绍,新产品的创意从地球磁极而来。经过磁性整理的面料,穿在身上,对细胞有磁化、活化作用,增强免疫力。仅今年上半年,包括磁性面料在内,已经有80多种新产品投入生产,推向市场。
据介绍,新产品每米能卖到50至100元,利润是普通产品的3至5倍。当前,新产品销量占据企业全部销量的33.1%,销售额则占据近一半。
“钓鱼不拣热闹处”。这是宁纺集团董事长苏瑞广对市场的见解。生产别人都生产的产品,那是同质化竞争,企业没有出路;生产别的企业没有的产品,依靠差异化,才能将企业做大做强。
以生态产品突破 “ 绿色壁垒 ”
欧美是我国纺织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近年来,欧美地区发达国家从产品等各方面设置了绿色环保要求,用以限制我国纺织产品出口,被称之为“绿色壁垒”。
在“绿色壁垒”面前,众多企业败下阵来,只能放弃欧美市场,聚焦国内市场打“内战”。而宁纺集团则通过不断创新,应用新技术突破了“绿色壁垒”,成功成为HM、ZARA等国际知名企业的供应商,去年出口产品占据企业的80%。
“国际生态环保纺织标准100(Oeko-Tex Standard 100)”认证,就是这样的“绿色壁垒”。今年2月,宁纺集团再次获得了该国际生态环保纺织品认证。获得这一认证,可以说是获得欧美市场的“准入证”。
拿下这一认证的资本,是宁纺集团不断革新的工艺。
“酶氧前处理工艺”是该企业的一项国家发明专利。据介绍,相比旧工艺,新工艺实现了印染前处理煮漂连续操作,省去了大量的助剂、液碱,实现了无碱操作,节约蒸汽30%,减少了废碱排放。
涤棉免清洗染色新工艺采用符合环保型分散染料,由原来的“两浴四步”改为“一浴两步”,缩短了工艺流程,减少污水排放50%,节能20%至30%。
染化料方面,以生态环保、污染小、可降解的新型燃料替代污染重的染化料,改用不含重金属离子的染料,降低了有害重金属离子、氯化物和氨氮在废水中的含量……
工艺的革新,让宁纺向绿色生产方向不断迈进。
工艺革新小步快跑
有了先进的面料,更要采用先进的技术生产出来。纺织工业流程众多,宁纺集团鼓励各个环节开展小技改、小革新,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用小步快跑的技改策略,推动整体工艺技术的提升。
预缩,是指对生产出的面料先进行缩水,这样制成服装后就不再缩水。
在传统的工艺中,进行预缩基本上靠人员手工处理,员工的经验、状态对预缩效果有很大影响,常有客户因此而索赔。宁纺集团印染分公司对此进行创新,经过研发,用数控设备进行操作,代替人工,保证了缩水稳定性。
印染分公司经理曹军平介绍,向自动化控制转型,进行工艺改造,成为技改的方向。目前,工艺控制全部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
近几年来,原料、人工等成本不断上涨,吞噬着企业的利润空间。通过技改创新,实现节能降耗、挖潜增效,是宁纺集团应对变化的一个利器。
技改在各个部门推开,生产部门改造提升冷凝水回用系统、自控式热能回收装置、电子疏水器、淡碱回收系统等,印染万米水耗下降23%,万米汽耗下降20%,优于新上同类项目的国家标准。对纺纱配棉比进行了调整,降低成本10%, 气流纺设备生产效率提高了28%……
(编辑:李国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