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0-04-26 已归档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归档内容列表>归档内容

6月5日,《邢台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晶龙:再穷不会穷技术》

发布时间:2014-06-09 09:20:51归档人:admin

谁掌握了核心科技,谁就掌握了市场话语权。

说起自主创新,晶龙集团有几个令同行咋舌的数字:自2008年起,晶龙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就以每年0.5%左右的速度递增;现在又研发出高出同行先进标准1.5个百分点的博秀P型单晶太阳能电池,其光电转换效率达20.5%,并获得德国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的独立认证,成为业界新标杆……

晶龙是怎么做到的?晶龙实业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靳保芳的回答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把不可能、不敢想像的事情变成了可能。

逼出来的创新

受欧债危机和产能过剩影响,光伏行业进入寒冬。欧美双反再使光伏行业雪上加霜,到了生死的边缘。

在不求变即死亡的光伏产业环境中,晶龙人深知,谁掌握了核心科技,谁就掌握了市场话语权。

面对残酷的竞争,晶龙集团把技术创新目标锁定在节能降耗上,并以研发超薄硅片作为创新工作突破口。

通过连续技术攻关,晶龙自主研发推广使用的“超薄片切割法”,帮助企业实现了“一刀切出1亿元”。

“一刀切出1亿元,这并非天方夜谭。”靳保芳说,关键就在于晶龙的技术。晶龙集团手握创新“宝刀”,自主研制并推广的“超薄片切割法”采用120微米切割钢线,切出了210微米厚度的单晶硅片且成品率达99%以上,每公斤单晶硅增加效益近200元。同时,每台设备每刀还节省40千米钢线,这样年产千吨单晶硅就能轻轻松松让企业每年增加1亿元进账。

晶龙没有放弃对线切技术的持续探索,针对硅棒的线切技术展开了又一次的技术攻关:“磨”钢线。

经过上百次的反复“磨”练,钢线从100微米“磨”细了5微米、又“磨”细了5微米,目前,钢线已降到了90微米,能够使每公斤硅棒多出一个硅片,每年可为晶龙集团多创造利润上千万元。

一次次的技术攻关和创新是晶龙历经光伏行业大起大落、依然坚挺的秘诀,技术创新让晶龙拿回了一个又一个国际大单。

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要多少给多少

对于创新的投入,靳保芳毫不含糊。

在外人看来,投资1.2亿美元,研发的博秀很“烧钱”。但靳保芳坚持“再穷也不能穷技术”。

尤其近两年来,光伏产业深陷寒冬。一向财大气粗的光伏企业第一次体会到了缺钱的滋味。

2013年,晶龙资金链一度紧张,削减不必要支出,能省的钱尽量省。可在这时候,因研发博秀的需要,下属晶澳公司要从德国进口4套新型湿法刻蚀机,报价6000万元。这对于手头正紧的晶龙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

报告打上去了,没想到第二天董事会就批准了。靳保芳说,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要多少给多少。

“说实话,这让我们搞科研的人员备受鼓舞。”晶澳扬州基地副总经理宋锋兵谈到,没有了后顾之忧,大家创新的劲头更足了。

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用于科技创新,这是晶龙对创新的制度保障。多年来,这一规定雷打不动。

充足的资金支撑,扫平了博秀研发中的一个个路障。

晶澳公司研发的博秀P型单晶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20.5%,获得德国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的独立认证,成为业界新标杆。

而在靳保芳看来,这不仅仅是一纸研发成果证明,其意义更在于晶龙向着光伏发电平价上网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提高光电转换率,是光伏产业皇冠上的明珠,更是一个艰难的研发过程,哪怕0.1个百分点的提高,都被视为重大的技术突破。

然而,晶龙对一道世界难题的攻克,竟然将光电转换率提高了1个百分点,全球光伏行业为之轰动。

“20.5%的光电转换率高出目前同行业先进标准1.5个百分点,意味着光伏发电度电成本可再降10%左右。”

博秀,把晶龙推向了光伏行业领先技术的制高点。但它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在持续提高光电转换率的研发接力赛中,最新一棒的成绩单。

创新“基因”植入全员

任何企业的起步,都离不开核心技术。靳保芳谈到,晶龙集团从诞生那一天起已经将创新的“基因”深深植入到全员。

为了保障技术创新,晶龙集团在技术研发、成果引进、技术成果产业化和人才引进培养上坚持产学研结合,同时舍得投入,形成了鼓励创新的良好机制。

早在2005年,晶龙集团就成立了科技创新委员会。去年,晶龙集团又重新修订了科技创新评审办法,每年根据发展实际选定十几项科技攻关课题,并把它落实到人头上进行科研攻关,项目完成后进行验收,及时兑现奖励,并在年底进行表彰。

去年,晶龙松宫公司降低单晶小洞的生产工艺被评为技术创新二等奖。小洞片是单晶片生产中产生的次品,原来小洞率达1.3%。降低小洞率是松宫公司工艺研发部一直在研究的课题,此次研发将小洞率由1.3%降至0.3%。该工艺使公司一年节省费用530万元。

去年,晶龙集团有260项创新申请,最终评出创新奖130项,光奖金就发了40余万元。

晶龙创立之初就与河北工业大学建立产学研基地,又先后与“太阳能之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马丁?格林及其所创办的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太阳能研究中心合作,与国际著名的美国能源部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公司,荷兰国家能源研究中心(NERCTE)等科研机构合作研发,组建了一支由250多名国内外专家和海外归国高端行业人才为核心的科研团队。

截至目前,晶龙集团已经拥有省级技术中心、硅材料研发中心、太阳能电池研发中心、太阳能组件研发中心等4个研发中心和国家光伏材料及工艺工程实验室、光伏材料及工艺工程实验室、硅探针材料实验室。同时,2012年又与中科院合作建立了“光伏创新研究中心”。这些研发机构密切关注着世界太阳能产业的技术变化,也为企业的发展积蓄着科技力量。


目前,晶龙拥有一支250多名国内外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市场需要什么产品,晶龙就研发生产什么产品。近年来,累计完成科技创新项目1200项,承担国家“863”计划2项和承担国家及省市科研项目20多项,获省级以上科技奖10余项,获授权专利250多项。

(编辑:李国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