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19-07-23 14:35:16归档人:admin
今年以来,我县以培育和发展“新乡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充分发挥新乡贤及其组织作用,全力化解群众矛盾,调处邻里纠纷,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官方调解群众纠纷易产生的对立情绪,有力地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目前,共培育发展新乡贤3000余名,收集村情民意1000余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近5000余次。新乡贤们行走乡间,调节邻里纠纷,传播先进文化、践行善行义举,培树社会正气,为推动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完善组织,有效整合乡贤资源
拓展乡贤范围。以“贤”“德”作为标准,把乡贤分为“本土”“返乡”2大类,“本土”乡贤,即受乡人推崇敬重的公道正派、威望较高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校长、红白理事会会长、道德评议会会长等;“返乡”乡贤,即因求学、致仕、经商而走入城市的乡村精英,返乡企业家、“退休”机关干部、社会工作者、经济文化能人、教育科研人员等。创新组织方式。在全县各乡镇采取两种方式建立乡贤组织:“一村一会”模式,即每个行政村单独成立乡贤会,由会员大会选举产生理事成员,理事成员会议选举产生会长、副会长、秘书长;“镇总会—村分会”模式,即以乡镇为单位成立乡镇乡贤会,下辖村设立分会,明确规定乡贤会在乡镇党委、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培育发展、开展工作。注重提高素质。以乡镇为单位,定期邀请农村问题专家、司法专业人员和优秀基层干部,就“三农”系列方针政策、重要法律法规、农村工作方式方法等问题,对乡贤志愿者进行有针对性地专题培训,不断提升新乡贤综合素质,着力提高调解工作效能。(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激发履职活力。理事会每半年根据每位新乡贤的走访情况、调解处理情况及居民群众对处理问题的满意度等评选年度“优秀新乡贤”,由乡镇进行表彰和奖励。通过查看工作记录,对于新乡贤成员所参与的调解工作量和成效给予适当补贴。同时,建立评议监督机制,在居民中印象不好的理事给予提醒、劝退,保持理事会队伍的纯洁性。
创新方法,全力化解矛盾纠纷
串门说和。通过“无事串门聊聊天,有事上门说说和”的传统形式,新乡贤们在各自的村中串门走户时,对邻里不和的家庭、相互不闻的邻居进行重点走访,广泛了解民情动态,及时进行现场化解调处,并认真做好走访记录。坐堂问诊。新乡贤轮流定期在村工作室提供咨询服务,为前来咨询和反映问题或要求法律援助的居民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根据所反映情况进行分类登记。如遇居民需上门调解的,约定时间,分包责任乡贤及时上门开展工作。协同调解。针对一时难以化解或相对比较棘手的矛盾纠纷,由乡村组织擅长调解类似纠纷的新乡贤,成立一个3-4人调解小组,通过不同的工作人员、不同的交流方式对各方当事人进行调解、交流,提高协调效率,加强了调解的力度和效果。定期回访。对已调解过的较复杂的或有可能再出现反复的矛盾纠纷,在调解后的一个星期内进行回访,了解当事人的思想状况、行为有无异常,从而消除隐患,巩固调处成果。
强化保障,鼓励新乡贤反哺家乡
制定政策,强化机制保障。县乡两级层面,制订出台《关于培育和发展新乡贤的意见》,从基本原则、培育路径、培育措施、工作保障等方面对新乡贤及其组织参与农村治理予以明确。授予荣誉,增强乡贤荣誉感。组织开展“模范新乡贤”“杰出新乡贤”等评选活动,对做出积极贡献的乡贤和乡贤组织给予表彰奖励,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广泛宣传其事迹。大曹庄乡大曹庄村新乡贤李玉林创新形式宣传十九大精神,受到了市县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其事迹在省市主流媒体予于刊播;苏家庄镇赵羊盃村以村史、公德榜、乡贤墙等形式,把乡贤公德载入史册。给予职位,提高乡贤积极性。吸引选拔一批有威望、有能力、有德行、有知识的新乡贤担任村干部,投身家乡新农村建设,发挥他们身上的文化道德力量,教化乡民、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有力促进了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