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邢台日报》<百泉周末>第2版刊发《宁晋沿革》
发布时间:2014-09-23 15:51:14归档人:admin
要了解宁晋县的历史渊源,首先必须从“杨”谈起。
宁晋一带,远在上古时就称杨地。《尚书·尧典》说,唐尧在禅位给虞舜以前,曾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就是在这地方。春秋时期,杨地是十二诸侯之一晋文侯的属邑,后来晋平公把它封给大夫叔向,叔向便“以邑为氏”,称儿子叫杨伯石。据《左传》记载,公元前五五二年秋天,在晋国都城新绛发生了这样一个事件:大夫叔向的儿子杨伯石,因参与栾盈族党“助乱”,被大臣范宣子逮捕杀死,并囚禁叔向,夺去其杨地封邑。这以后,杨地荒废下去,直到晋大夫赵简子“以法诛公族羊舌氏”,才又把僚安封在杨地为杨氏大夫。这以上所说的杨地,都是指现在的宁晋县地方。
但是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叔向和僚安受封的杨地在山西洪洞县,而宁晋古代叫杨纡。宁晋地方在战国以前称杨地也叫杨纡。郦道元在《水经注》里对杨纡城解释得很清楚,说:“杨纡,大陆泽也,古有杨城,泽流纡回城下,因曰杨纡。”这就是宁晋县在历史上曾叫杨纡城的来历。
春秋末期,曾为五霸之一的晋国衰弱下来,终于在公元前四○三年被韩景侯、魏文侯、赵烈侯瓜分成韩、魏、赵三个诸侯国。三家分晋后不久,赵烈侯迁都邯郸,疆域扩大,杨纡地方也随着成为赵国的地盘。
公元前二○二年,刘邦做了汉朝皇帝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秦朝郡县基础上,开始调整地方行政机构,于杨纡旧地建立起杨氏县。这是宁晋地方正式成为一级政府所在地的开端。
自从汉朝初年建立杨氏县起,经过战乱的三国时代,到晋朝太康年间,晋武帝司公炎撤销了杨氏县。“悉境省入旁近”与瘿陶合并为一个县。据《十六国疆域志》记载,公元三一八年刘曜做前赵皇帝时,巨鹿郡只辖瘿陶和巨鹿二县,可见那时瘿陶是一个相当大的县份。
公元五二八年,鲜卑族拓跋氏的北魏王朝内部发生变乱。魏孝明帝元诩和他母亲胡太后争权,被胡太后毒死,引起尔朱荣率兵攻进洛阳,杀了胡太后,立长乐王元子攸为魏孝庄帝。孝庄帝为了澄清“后党”在朝廷和地方的人事基础,即位还不到六个月,就对全国州县进行“析置合并”,把瘿陶县东北部划了出来,另建一县,取名瘿遥。瘿陶原地一变而成两县。
公元五八二年,杨坚建立隋朝,实行一系列安定社会、发展生产的政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革除弊政,裁汰冗官,划一制度,整理户籍”。公元五八三年,他下令全国实行户口大检查,结果查出豪强隐匿人口一百六十万。公元五八六年,瘿陶一带被查出的“藏户”较多,于是,隋朝政府在一律“录以簿册”后,便将瘿陶和瘿遥又合为一县,仍名瘿陶,划归栾州管辖。
唐朝天宝年间,由于豪强地方的疯狂兼并,赋役日趋繁重,为躲避徭役,农民逃亡越来越多。鉴于农户大量流亡徙居,为了适应这种形势,唐朝政府不得不把地方州县进行更改变动。公元六七四年,瘿陶县的行政、经济和户籍,在经过一番整顿后,领地有所扩展。但是,“瘿陶”这个字眼,在李唐王朝看来颇不吉利。因为瘿陶和“应逃”同音,所以重新给它起了个富有“安静福来”意思的名字,叫“宁晋”。宁晋县名也就流传下来。
(编辑:李国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