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0-04-21 已归档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归档内容列表>归档内容

2014年中国政治改革清单与走向

发布时间:2014-02-20 09:12:07归档人:admin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是以经济改革为主的改革60, 但在我看来它也是一份政治改革的大清单。

这就关系到如何认识政治。政治不但是我们习惯上所理解的政体、政党制度、政府体制这样的硬制度,其实凡涉及人们重大利益重组的改革,无论是经济改革、社会改革还是科技体制改革,事实上都是政治改革。不是吗,过去35年的经济改革带来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和社会自主性就是政治变革,开放互联网这样的科技改革所带来的政治生态的结构性变革更是有目共睹。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改革60其实也是一份政治改革大清单。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究竟何指

“改革60的总体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那么到底如何理解这个总目标?从政治统治、政治管理向国家治理的转变,无疑是观念上的革命,即从权力的单向度强制性行使转变为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这是国家治理本身的含义。如何理解这个总目标?从目前学术界讨论和媒体报道看,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狭义的理解主要来自法学界,认为总目标就是以法治化为核心的法治中国。法治化无疑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具备的,但这样狭义地理解总目标显然不是全面深化改革本身所要追求的目标。广义的理解就是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体制、军事体制等所有方面的现代化。这样说当然很全面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也正是因为全面的正确,反而淹没了改革60的良苦用心,也不能告诉我们改革所要达成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因为我们已经太熟悉现代化一词,而且制度上和体制上的现代化的标准到底是什么?都是很难断定的事。换句话说,要在7年内即到2020年实现与传统相对应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没有任何制度和体制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这样的结构性质变。因此,要准确地把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必须找到最能让老百姓能理解、一目了然的概念或标准。

这就需要我们跳出字面本身,回到本次改革的形成历程以及改革60”——而不仅仅是政治学字面意义上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概念。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的政治局会议已经很明确地指出,改革主题将有三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上海自贸区和廉政建设。果然,改革60基本上围绕这三项主题展开: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上海自贸区在《决定》中体现为压缩政府权力边界并约束政府,廉政建设体现为控制政府权力,而且压缩政府权力边界和控制政府权力是以建设有能力的国家为前提的。这样,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体目标就很清楚了:建设一个有能力的有限政府

有限的政府和有能力的政府

什么是有限政府?政治学理论上讲的有限政府就是两种要素:权力有边界和权力受制约。西方国家都以此为标准,比如发达国家美国是这样,发展中国家印度和墨西哥也是这样。这样类型的政府的问题是,别说印度、墨西哥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就是美国也面临国家治理难题,因为彼此制约的权力最后变成了福山所说的否决型政体,这样的体制不仅导致美国联邦政府关门,还使得枪支难以得到控制,全民医保方案屡屡流产。对此,美国人已经开始反思、甚至怀疑自己的政治制度问题了,不再是信心满满地认为历史终结了。美国尚且如此,对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国家无能力而仅有西方的有限政府标准,简直就是灾难。在印度,联邦政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贫困人口依然在4亿以上,比非洲人口总和还要多;印度德里、孟买和墨西哥的墨西哥城的贫民窟蔚为壮观,举世闻名,但每年的改造速度只是几百间,如此下去需要一千年。关键原因在于,权力有边界而又受到约束的有限政府没有行动能力。

我认为,中国改革60的总体目标不但是要建设一个权力有边界和权力受约束的政府,而且是一个有国家能力的政府,即有能力的有限政府有能力的有限政府是一个看得见的可以衡量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