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绿色”托起生态文明
发布时间:2014-02-21 16:37:43归档人:admin
自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来,生态文明研究领域人声鼎沸,再一次成为焦点。然而,何以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人们的理解却极不相同。许多研究和活动以“绿色”为标榜,但这种所谓“绿色”有些是已经过了时的“浅绿色”,有些却是“假绿色”或“伪绿色”。这些研究和活动,混淆视听,误导观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了极坏的作用。
“浅绿色”关注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它以人为尺度,来寻找治理污染的技术,制定和实施限制污染的法律,通过新技术应用和环境管理,来减轻国内和区内的污染,同时也就暗含着把污染产业向落后国家和落后地区转移。在“浅绿色”看来,资源问题可以通过市场和新技术应用加以解决。目前,许多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循着这个思路来研究环境污染问题的。“浅绿色”认为,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在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开始重视环境问题,因为有积累的财富可以推进可持续发展;对于落后国家、落后地区来说,推进可持续发展则是一种“奢侈”,各国所走的实际就是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所描述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的道路。“浅绿色”是针对工业文明出现问题以后的一种反思,它的产生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其积极意义就在于促进了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但是,“浅绿色”常常把经济和环境置于对立的境地,因而有时开出的“药方”就是要“反发展”、“零增长”。
如果说,“浅绿色”还是一种认识和观念的话,那么,在实际生活中却充满着“假绿色”或“伪绿色”。其表现就是借“绿色”之名,行“反绿色”之实。譬如,一些城市小区建设在“绿色”的幌子下,以欧美风情为诱饵,动辄“普鲁旺斯”、“维也纳”、“美利坚”,宣称把“家建在大自然中”、“沿着树的方向回家”,把“生态足迹”踏遍自然风景区。这表面上是“绿色”的,符合“绿色”的原则。但是,在土地资源稀缺的大背景下,低密度的建设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这不仅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同时,这类小区还以多数人共享的城市乃至区域的优美环境为代价,蜕变成为少数有钱人、特权阶层拥有的局部“生态”、“绿色”,它凸显了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再如,在一些城市建设中,房地产开发商以“超大户型”、“二次置业”、“Town house”(一种3层左右、独门独户、前后有私家花园及车库或车位的联排式住宅)等所谓“新生活方式”来引导消费者,从而在消费社会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行“反绿色”之实。“假绿色”或“伪绿色”还表现在视觉上的“绿色”,如不考虑区域的气候、资源和地理条件,盲目地大面积种植草坪、追求城市的珍稀树种,让山里大树也“城市化”(大树、古树移植进城),甚至河道硬化(在河岸和河底铺设水泥板)、湖底防渗(湖底铺设塑料膜),其实质都是“反绿色”的。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摒弃“浅绿色”,坚决反对“假绿色”或“伪绿色”,要以“深绿色”托起生态文明。要使人们真正认识到,只有“深绿色”才是生态文明的真谛。
“深绿色”认为,作为整体的大自然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的共同体,即使是最不复杂的生命形式也具有稳定整个生物群落的作用,每一个有生命的“螺丝和齿轮”对大地的健康运作都是重要的。人类的生命维持与发展,依赖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深绿色”不仅注重环境问题,更重视发展问题,它倡导人、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并努力探寻环境与发展双赢的道路;它从发展的机制上防止、堵截环境问题的发生,倡导人类文明的创新与变革。从哲学层面上讲,“深绿色”强调,人类是大自然的守护者而非主宰,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任何物种都不可能获得超越生态学规律的特权;生态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环境问题的产生存在社会根源;“深绿色”倡导全球的合作,因为尽管各国都在推进环境保护,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是由于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环境问题的共同性,使一个国家不能独善其身,这就需要各国的通力合作。
以“深绿色”托起生态文明建设,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通过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把资源消耗限制在资源再生的阈值之内,把污染排放限制在自然净化的阈值之内,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让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从根本上消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这也就是马克思所主张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成为“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第二,促进低碳发展。碳的排放虽然不是污染物,但它作为温室气体具有累积效应。虽然目前还有人质疑全球气候谈判是以政治替代科学,但IPCC的报告显示,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碳排放正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从人类的现实与未来看,全球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肆虐,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乃至于政治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了重大损失,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安全,这已被各国政府和绝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全球气候变暖是对全人类的重大挑战,如何降低碳排放量已成为各国学者和政治家共同关注的话题。虽然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各国立场各异,相互龃龉,但低碳发展是各国都应该积极承担的责任。
第三,发展“环境产业”。传统的“环保产业”所产生的是“恶性经济效益”,因为有污染,就必须要采取措施治理,治理污染形成了市场,进而在国民经济账户中成为GDP 的增加值。据称,经合组织国家(OECD)因治理污染和处理垃圾而形成的市场每年达到约6000亿美元。这一市场主要分为:垃圾处理、水净化处理设备,污染物控制装置(过滤设备、静电沉淀处理装置等);污染治理和危险废料处理的基础设施;经常性的服务与咨询(测量、分析、效果测定、环境状况评估)等。但是,“环境产业”却不同,它虽然包括由于传统发展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而产生的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但把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融为一体,使环境本身成为一种大的产业,它更注重正面利用生态环境资产的效能和服务功能,更注意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
第四,协调区域发展和缩小贫富差距。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存在深刻的社会根源,因而“深绿色”下的生态文明,不仅仅关注生态建设、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也不仅仅关注相关的技术进步和创新问题,它更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各种需要充分肯定,因而在发展中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之间,实现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做到广覆盖和全民享有。“深绿色”下的生态文明给予社会发展以特别关注,力求缩小不断拉大的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消除社会不公平现象,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第五,倡导“深绿色”文化。“深绿色”文化要求,崇尚自然,所谓“自然界最知道”,既有的自然界是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才得到的精美结构,人类进行仿生设计永远也比不上自然界。同时,“深绿色”倡导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实现对于自然界的最小扰动,遵循宜于生存、宜于尊严、代际公平的原则。“深绿色”文化不仅要求视觉上的“绿色”,天变蓝,地变绿,水变清,景变美,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价值观上,这就是,人类要珍惜资源与环境,尽量节约使用,延长地球资源对人类的服务年限,要倡导与环境生态友善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注意节约与环保,杜绝奢靡与浪费,使用绿色产品,反对漫无边际的消费行为与反自然行为,重构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