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的百姓情怀
发布时间:2014-08-14 10:04:25归档人:admin
采访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吴孟超,就像聆听一位老人深情地讲述着幸福的故事。
做手术为患者解除病痛,是吴老一辈子最大的快乐!
程月娥说起这样一件事:2009年8月,一名患者中肝叶长了一个碗口大的恶性肿瘤,许多大医院不敢收治。几经周折,找到吴老,吴老决定上这台手术。我急了,作为手术室的护士长,我知道这台手术的风险和难度,不想看到病人死在手术台上,于是就冲动地找到他问:吴老,对这台手术你究竟有多大把握?他说,这么大的肿瘤长在中肝叶上,风险很大。我听了就赶紧劝他:您年龄毕竟大了,冒这个险值吗?万一病人真的死在手术台上,可毁了您一世英名啊!一听这话,吴老立刻板起脸说:是我的名声重要,还是病人性命重要!吴老又一次完成了一台高难度、有惊无险的手术。3周后,看到这个一只脚已踏进鬼门关的病人,带着重获新生的笑脸出院时,我内心无比羞愧自责:幸亏吴老没有被我劝住,不然世上就没有这个生命了……”
“吴爷爷,您是菩萨转世,您心中一定有一团火……”这是一个叫王甜甜的女大学生,对吴孟超的解读。甜甜的肝脏中部长了个足球大的血管瘤,已危及生命。为救女儿一命,家里卖掉了房子,跑了许多大医院。“不做肝移植,用手术切除肿瘤,救孩子一命。”吴老做出了这一决定。吴孟超和姚晓平共同主刀,手术从上午8时50分做到晚上7时。两天后,甜甜醒来时,站在她病床前的吴老带着慈祥的微笑说:“甜甜,你没事了。”从此,甜甜把9月24日作为“生命再生”日,选择这一天和自己的心上人举行了婚礼。
谁把人民群众举过头顶,老百姓就把他捧在心里。
一位来自安徽贫困山村53岁的病人,肝癌手术很成功。出院前,他和家人却愁眉不展,家里的猪、牛都卖了,亲朋好友的钱也借了一圈,可算了算手里的钱,离交医疗费还差不少。就在这时,账单打出来,他们惊喜地发现,钱够了,还有富余。这是怎么回事?护士告诉他:“那天,你给吴老送‘红包’,你刚出门,吴老就让人把钱打在你住院账户上了。”听此,这位病人转身走向吴孟超办公室,推开房门扑通一声跪下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我只能这样谢您了!”
2005年冬的一天,机关的同志通知:“吴老,明天的手术给你停了。”“为啥?”吴孟超反问道。“国家科技部来人了,对你参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进行考核,上午要找你谈话。”“手术还是不要停,谈话推到下午好不好?”第二天上午,手术如期进行。病人肝上的肿瘤已有排球大小,吴孟超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4个多小时,手术很成功。下午,吴孟超接受国家科技部组织的考核时,有人问了一句:“吴老,上午给谁做手术?”“一个来自河南的农民,病得很重,家里又穷,乡亲们凑钱才来上海的,多住一天院对他们都是负担啊。实在抱歉,让你们等我了。”听此,考核组的同志感慨:对您我们多考了一项,内容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这么多年来,吴孟超手术时不怕麻烦,坚持用传统的针线为病人结扎血管、缝合。为了给病人省钱,他做了三条规定:只要确保疗效,用药能用便宜的不用贵的,能用国产的不用进口的;不准给病人过度检查,做B超管用,就不做CT、核磁共振;病人在其他医院做了影像检查,只要能看清楚,就不让病人在本院重做。一次吴老查房,在一位农村妇女的病床前眉头皱了起来。他把值班医生叫到走廊里,劈头问道:“为啥要用先锋6号?还是进口的?都说看病难、看病贵,这么看,能不难、能不贵吗?”见医生低下了头,他缓和了语气:“这位病人术后没有感染,用青霉素,效果好,又便宜。老百姓有几个钱不容易,你站在她的角度就想得通了。”
(转自《解放军报》)